為何金管會要整頓高股息ETF?
Answer
金管會整頓高股息 ETF 的原因
過去三年,台灣高股息 ETF 快速發展,總管理資產規模突破新台幣 2 兆元,受益人數高達 760 萬人。然而,高配息率(超過 10%)的來源,是企業獲利還是市場炒作,引發了金管會的關注。金管會發現,部分 ETF 宣稱的配息率與其追蹤指數的真實股息收益率之間存在巨大差距。
以群益台灣精選高息(00919)為例,2024 年 5 月宣稱的年化配息率為 12.92%,但其追蹤指數的同期息率僅為 4.59%。元大高股息(0056)在同年 6 月的配息率更高達 13.44%,而指數息率僅為 4.51%。這種差距主要來自股利所得、已實現資本利得和收益平準金。
高股息 ETF 的配息組成
高股息 ETF 的配息通常包含以下三個部分:
- 股利所得: 來自成分股公司發放的現金股利,是投資人分享企業經營成果的部分。
- 已實現資本利得: 基金經理人透過買賣成分股賺取的價差,具有高度的市場波動性。
- 收益平準金: 原本用於維持配息公平性的會計機制,但被部分投信公司濫用,成為衝高配息率的工具。部分投信公司將收益平準金視為「灌水器」,導致投資人領到的高額「股息」,其實是自己或其他新進投資人投入的本金,或是基金在大多頭市場中變現的獲利。
金管會的新規範
金管會為了整頓這種亂象,出台了《ETF 採用收益平準金作為收益分配來源實務指引》,主要有兩大核心原則:
- 「實際配息率」不得高於「參考配息率」: 參考配息率以指數本身的真實息率為準,限制了 ETF 灌水配息。
- 動用平準金的門檻提高: 必須同時滿足「基金自然配息率低於指數息率」且「除息前淨申購顯著增加」兩道門檻,堵住了行銷話術的後門。
這些新措施意味著 ETF 的配息決策將從過去由基金經理人主導的「裁量制」轉變為更透明、更以指數息率為基準的制度。